泊沙康唑是新型广谱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具有与其他唑类衍生物相同的抗真菌作用机制。常用于预防侵袭性曲霉菌和念珠菌感染。第一个上市的泊沙康唑剂型为泊沙康唑口服混悬液,由于口服混悬液的吸收受到食物和胃肠道条件(如pH及促胃动力药物)的影响,导致口服混悬液血药浓度达标率很低。因此,泊沙康唑的改进剂型——泊沙康唑注射液及泊沙康唑肠溶片随后获批上市,两种新剂型提供了更高、更稳定的的药物暴露,从而提供了更优的预防及治疗疗效。
爱宣奥®(泊沙康唑注射液)是由江苏凯时尊龙人生就是博有限公司独家推出的首个国产泊沙康唑注射液。在国内首家开展多项临床研究,主要有健康人群中单次给药药代动力学及安全性研究、泊沙康唑注射液在健康人群中随机、开放、两周期、两序列、两交叉药代动力学对比研究以及泊沙康唑注射液在高危人群中的药代动力学和安全性研究,获得了该药物在中国人群的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学数据,且与原研产品进行了完整的生物等效性研究,从而通过了质量与疗效一致性评价。近期《泊沙康唑注射液在侵袭性真菌病高危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和安全性评价》的研究结果在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Chin J Pharmacol)发表。
研究背景
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IFD)的总体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伴随着较高的病死率;
泊沙康唑被认为是血液病患者IFD预防的最佳药物,但是泊沙康唑口服混悬液的生物利用度较低,预防效果仍无法满足临床需求;
国产泊沙康唑注射液无需经过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更高,但其在高危人群中的药代动力学和安全性还没有完全明确。
研究设计
A组受试者第1~10天给予泊沙康唑注射液,每次 300mg(第1天,bid;第2天,qd);第11~28天能耐受口服的受试者转为泊沙康唑口服混悬液给药,每次200mg,tid。
B组第1~5天给予泊沙康唑注射液,每次300mg(第1天,bid;第2~5天,qd);第6~28天,能耐受口服的受试者转为泊沙康唑口服混悬液,每次200mg,tid。
A组受试者采样时间为在第 1,3,6,8,10,15,22和28天给药前30min内采集血样;第1天和第10天在给药前30min内、给药开始后1,1.5,1.75,4,8和12h(第1天在第2次给药前30min内采集12h的样本)和24h(次日给药前30min内)采集血样。
B组受试者采样时间为在第1,3,6,10,15,22和28天给药前30min内以及第1天和第3天在给药开始后1.5和4h采集血液。
研究结果
1、PK结果
A组第1天和第10天给药后血浆中泊沙康唑浓度的平均药时曲线,见下图1所示。本研究 A组静脉连续给药泊沙康唑注射液第10天的AUC0-12h是第1天的3倍。第1天和第10天的Tmax中位数分别为1.50和1.48h ,均在滴注结束时达到最大浓度。
本试验静脉给药后PK参数与原研P05520试验密集组的第10/14天的PK结果参数比较,本试验静脉给药后第10天的Tmax与原研结果接近,而Cmax、Cmin、Cavg、AUC0-24h均高于原研结果。
本研究A组第2,5,7,9和10天的Cmin值分别为1233.10±300.56,1584.01±726.89,1790.03±817.13,1973.29±946.96和1744.95±871.55ng·mL-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静脉给药后第3天已达稳态血药浓度。
本试究A组和B组58例受试者的第3天Cmin值在500ng·mL-1~2500 ng·mL-1之间的有57例。A组和B组转为口服混悬液后的Cmin值显著降低,同时口服混悬液的Cmin值变异(CV:25.21%~87.42%)比静脉注射液(CV:30.60%~49.95%)的更大,转化为口服混悬液后Cmin<500ng·mL-1的受试者比例增加,与原研结果基本相当。
本试验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ONMEM)建立泊沙康唑注射液在中国侵袭性真菌感染高危受试者中的PopPK模型,评估泊沙康唑注射液给药后的PK特征和影响因素。PopPK模型仿真(n=1000),稳态 Cmin介于500ng·mL-1至2500 ng·mL-1间的百分比(87.8%%)与原研注射液(86.5%)结果接近。
2、药效学结果
本试验与原研结果对比见表。
3、安全性结果
试验期间,共有61例受试者出现不良事件,共发生725例次, 725例次不良事件中有190例次与药物有关。从药物不良反应的整体发生来看,本试验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类型少于原研主要报道,但个例类型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原研相当。
4、总结
爱宣奥®注射液第1天和第10天的Tmax中位数分别为1.50和1.48h ,均在滴注结束时达到最大浓度
爱宣奥®注射液静脉给药后第3天已达稳态血药浓度
爱宣奥®注射液稳态Cmin在500到2500ngmL-1之间的几率与原研注射液的结果接近
爱宣奥®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类型少于原研主要报道,个例类型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原研相当